【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如果不是某平台邀请我共读,我想自己这辈子都不太可能翻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籍。
一来,知道它是本大部头著作,耗费时间太长;二来,想当然地以为这部著作不管内容还是风格,都不符我胃口。一开始,作品中那些俄国人冗长的、对不上阅读习惯的姓名,着实让我感到头疼,为此硬着头皮读下去。
可是,越读到后面,越对张爱玲一句话感同身受。她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评价这部文学名著:“至今我们读它,依然一寸寸都是活的。”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众所周知,《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史诗级的长篇小说,但是作者本人并不这样认为。
“它不是长篇小说,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纪实。《战争与和平》是作者希望也能够通过一种形式来表达的东西,它现在借以表达的就是这种形式。”
的确如此啊,何必非得把动人的故事界定个真假虚实?品读它就是了。何必非得把世上一些美好的情感进行对错输赢的评判?感受它就够了。
伟大的文学家有两类,一类,在艰难困顿的境遇中留下千古名著;一类,在安然舒适的环境里写出传世佳作。司马迁、曹雪芹属于前者;出生在19世纪中期俄国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便属于后者。
阅读之前,我知道它是一本大部头著作。阅读之后,才知道它原来是如此的卷帙浩繁,风起云涌。《战争与和平》,由列夫·托尔斯泰构思13年之久,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用5年时间持续写作,之后又通过7次易稿,才得以呈现给世界文坛的财富。整部作品共计13万字,大大小小的人物共有五百余人。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它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沿着1805至1820这十五年的时间轴扩展开去,描写了19世纪初期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一一幅气象恢宏的时代画卷之上,作者着重塑造出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描写了这几个家族中年轻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年轻人与时代之间的生死沉浮。
读到后来,我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两位隔了千山万水,又在时间上差了一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他们的著作却如此相似——都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一个时代变迁,都是通过四大家族中青年男女的理想与爱情反映人性的灰暗与光辉。
大时代,大家族,大人物,可是,我在恍惚间读出了一点“小”。故事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争辩、在沉思、在担忧、在生病、在思念、在痛苦、在期盼、在离愁别恨,各种各样……阅读似海,时而深深沉入其中,又不知不觉跳出故事,冷眼旁观。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所以,有时候会突然觉得这些人物很可笑,在文字的世界做戏,却不自知。只要我合上书本,他们一切的美丽与哀愁全都失去立体形象。可是,只要我读着,只要我打开书,一行行文字默看下去,他们就在我面前认真忘我地做戏。也许正因为这份不自知,他们才会忘乎所以地悲欢离合。人生之所以如戏,是因为演员自己的忘记。
我看他们在字里行间忘情出演,这些处于“低处”的有情人,在虚幻里做戏,他们正面、负面的情感杂上帝看来想必都是无谓,也是可爱可怜的。一切都是很可笑。他们以为整个生活整个世界广袤无边,在造物主眼前,他们其实是一群被装置在小盒子里的小玩偶,在那全情地笑着、哭着、痛着、爱着……
这样读着,这样想着,仿佛真正拥有生命的不是我,而是托翁笔下那些人物。喜欢毛姆对文学价值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借文字为媒介的人生的表现,也是为了消遣。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战争与和平》是诸多世界文学大师心目中的大师之作。列宁称它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屠格涅夫称它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以至于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的著作”。毛姆力荐它,认为“以后不会有人再写这样的文学巨著了,称之为史诗也毫不为过。”《2000部世界名著展评》中它的评价是:“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但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读书,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在这巨幅画卷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有骨有气、有血有肉的人物,还有他们情深意重千回百转的情感。
这些人物,在那样动乱时代下产生的思想升华,比如娜塔莎对真爱的认知、安德烈对死亡的理解、皮埃尔对生活意义的追寻等等,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这些人物思想上的升华、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贾宝玉出家式的觉悟。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阅读的最佳体验又为何?书中有一个小人物,在战场出生入死的间隙,说出这样一句话:生活的本质是爱情。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境况下,永不过时的,是对爱的渴望、人性的觉知、对真理的探求。就像作者针对此部作品时代特征不够鲜明这一质疑的回答:“在那个时代也有爱情、忌妒、对真理的追求、德行以及对情欲的贪恋;也有深奥的精神生活,在上层社会有时甚至表现得比现在更为雅致。”
我想,张爱玲所说的“一寸寸都是活的”,大概就在于此吧。
作者写的虽是“战争”与“和平”,却涵盖了权利与斗争、生存与死亡、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背叛与宽容。由于女性阅读的习惯,我更喜欢细品关于“和平”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更关乎情感与人性中柔美的方面。
战争是动,和平是静。
故事是壳,思想是魂。
平静如水的,恰是孜孜以求的。
看不见的,恰是可以永恒的。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