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谁?究竟为何而死?)

14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8 13:36:24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一句谚语,使得伯仁之名千古流传。可是,也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伯仁究竟是怎样一个大权在握的人?竟惹来后世之人,对他的死讨感叹千年而不休?只是,当后世的人们带着这些疑惑翻开史书,却发现伯仁之死,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这样。

伯仁是个普通贵族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说这句话的人,是晋朝人,名叫王导。而伯仁,自然也是晋朝的人,他本名为周顗,字伯仁,是晋朝时期的一个名士,常酒醉失态,又不理俗务,但,他也是一位在朝入职的大臣。因为古人喜欢称呼别人的字,所以,流传于世的不是周顗之名,而是伯仁之字。

伯仁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才名扬于京都,除了他出身贵族的身份,还有他本身就是王侯之身,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早逝,所以他早早的就承袭了他父亲的侯位,袭封武城侯。之后,还做过宁远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可见,他实在是个铁打实的贵族。

但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原本能够为官做宰的人,出身就都不错。同时,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也是依靠推举,来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没有一定的人脉认识高官,基本没什么机会能够做官,所以,那个时候能够做官,甚至是承袭爵位的人,出身都不会差。虽然,自古王侯将相之死,才是流传千古的事迹。可是,晋朝高官厚禄之人,何止千万?为何独独伯仁之死,能够被后世记住千年呢?

伯仁之死,被后世讨论千年的原因

这就得联系魏晋时期的流行文化来看了,魏晋时期的人,行为非常的怪诞,喜欢与众不同,也喜欢不流于世俗,不同寻常,在当时就是”大雅”。所以,当时的名士们,一个个都非常喜欢饮酒、食药、放荡不羁等等,都是为了挣得一个雅名。而上文已经提到,伯仁也是名士,是名士,自然也要追求与众不同,比如,他也喜欢当时的饮酒之风。但是,真正的名士,绝不会依靠这些身外形式,来标榜自己,而是真正的性情高洁。

而伯仁,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名士。原本,伯仁和说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王导,是非常好的朋友。甚至王导的亲哥哥王敦,还对伯仁有救命之恩。早年间,在伯仁还在做宁远将军的时候,当时他刚刚上任,就遇到了流民乱军,更可怕的是,这帮流民,还把当时的一个叫杜弢的贼寇给放到了伯仁的辖区,突然间的大祸,伯仁抵抗无用后,跑到了豫章,投奔了王敦,王敦收留他,也算保住了伯仁的性命。

后来,王敦因为觉得不受重用而谋反,晋元帝决定将王家满门抄斩。当时,担任晋朝大司空的王导,是王敦的亲弟弟,为了保住性命,天天跪在宫门口请罪。一日,伯仁正要进宫,就遇到了跪在宫门口的王导,王导一见伯仁,就赶紧对他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伯仁却看都没看他一眼,直接进宫去了。

但是,伯仁进宫后,慷慨陈词,说王导绝非王敦,忠心耿耿,绝没有谋逆之心,向晋元帝进言,不可错杀王导,之后,晋元帝采纳了伯仁的建议。可是,伯仁这个人,性情高洁,追求的是遗世独立,他救了王导的性命后,出宫的路上,又遇到了王导,王导喊他,伯仁一言不发,既不应承王导的呼喊,也不告诉王导,他一家几百口性命已被他救下。又是目不斜视地从王导面前走掉了,还边走边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

如此一来,王导就彻底误会了伯仁,以为他要用自己全家的性命,来谋取仕途。但是,伯仁出宫后,害怕晋元帝反悔,还又上书劝导晋元帝不可错杀无辜,而伯仁为了王导所做的一切,王导都不知晓。后来,王敦的兵马一举攻入健康,王敦被封为丞相,王氏一族也重得权势。王敦之后,问王导,说:伯仁之才,应当位列三司?王导听了这话,没有接话。王敦又问:伯仁之才,最起码能做个仆射吧?王导依然不发一言。王敦接着说:那,既然不重用伯仁,就只好将他杀了。后来,伯仁和另一个大臣,都被杀了。

在伯仁被押送到刑场途中,他大声吆喝着:”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结果,话刚说完,他就人头落地。伯仁,不以王敦救过自己性命的私义,来为王敦遮挡。之后,王敦之乱被平,王导在查阅之前的奏章时,才看到伯仁上书为他求情的奏章。王导一时又是心惊,又是心痛,痛哭流涕,对他的孩子们说了,流传千古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伯仁之死,符合古代大义

魏晋时期,人们重风骨,重大义。伯仁为了朋友求情,却不显露出来,不求回报,加上醉酒等放荡不羁的形态,非常符合魏晋风骨。后人崇尚魏晋风骨,也崇尚周顗的品格,这才对他大加赞赏。同时,根据上文可知,伯仁之死,关乎当时的政局,也关乎大家族的兴灭。”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家还不是一般的大家族。伯仁之死,连接着大贵族——王家的命运起落。伯仁之死,不仅关乎政治,还关乎大家族的兴灭,更因为大家族当权而亡。

再加上,儒家后世称为主流文化。在儒家成为主要思想文化的几千年时间里,重视大义,重视气节,轻生死节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更深入到了所有人心中。而伯仁宁死不屈的行为,就很符合古人的价值观。甚至伯仁的行为中,还满含对王朝和君主的尽忠之意,所以历代加大了对他的宣传。加上儒家文化,一直到清朝,甚至是如今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伯仁之死,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伯仁之死,也被讨论千年。

相关文章

按照魏文侯的教导,西门豹治理邺城赫赫有功,为何却又被罢了官?

魏文侯不拘一格任人才是广为人知的,他每任用一个重要的大臣都是经过侧面多方打听的,认为合适了,才放手去用。西门豹是相国翟璜推荐的,经过魏文侯的认可,被任命为邺城令。邺城是魏国的一个重要地方,它北临赵国,扼守着赵国通往中原的门户。魏文侯虽然一直以来都奉行三晋联合的政策,但对赵国向南扩张势力还是有所忌惮有

2025-08-27 04:23:55

霍去病:年轻的将军与汉朝的传奇

在中国历史上,霍去病是一位令人铭记的军事天才,他以年轻的身份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汉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霍去病不仅是汉朝对抗匈奴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本文将为您揭开霍去病的传奇人生,探讨他的军事成就、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一、

2025-08-27 01:13:30

著名的“长平之战”,见证了“战神白起”的巅峰和没落

公元前257年,11月。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现在秦国

2025-08-26 04:15:58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