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升天入地,无所不能。他神通广大,一身本领,拥有无尽的变化本领。后来,他因为不满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大闹了一场,但是因为自己的力量毕竟过于弱小,最终他被压在大山之下,幸得一位取经人路过,解救了他,他一路保护这个取经人西行,最终修成了正果。这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孙悟空。他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只是大家在谈论这部作品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作者吴承恩。吴承恩有怎样的经历,他为何又会写下这样一部天马行空的作品呢?
不同于传统的读书人。他的出身比较特殊,他的父亲名叫吴锐,是一位商人。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里,商人没有什么地位,再加上吴锐中年的时候生下了吴承恩,想要改变家族命运的他对这个儿子寄予了无限的厚望。由吴承恩的这个姓名便可以看出,吴承恩的字是汝忠。父亲希望这个儿子能承载皇帝的厚恩,做一个忠于朝廷之人。所以,父亲对年少的吴承恩的教育便十分重视。
吴承恩也是天资过人,从小的他就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四书五经之类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吴承恩还喜欢听一些神怪故事,诸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这为他日后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凭借着先天的条件在加上自身的努力,吴承恩很快开始小有名气,写诗作文一挥而就,相关的资料描述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
吴承恩也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渴望”学而优则仕”,进入官场。凭借着优越的条件,或许可以考得一个好功名。但不幸的是,吴承恩几乎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在1525年左右,吴承恩娶了叶氏,虽说叶氏家族曾有人当过大官,但在此时,叶氏早已衰落,并未给吴承恩的仕途带来转机。
更令吴承恩无法承受的是,自己的同乡一个个都在不同的时间考中进士,进入了中央政府,嘉靖二十年,自己的同乡沈坤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了淮安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心灰意冷的吴承恩历经多次失败,再加上年龄见长,一事无成的他倍感惆怅,由于生活所迫,吴承恩为了生计,不得不谋取一个岁贡生。在此期间,他一面在龙溪学院学习,为下次的科考做准备。另一面,他帮别人写诗文,写一些无多大实际内容的应酬类诗文。尽管吴承恩的诗文得到不少官员的赏识,但对于自己的前途来说却没有多大的用处。科举无望的他,希望通过谒选的方法谋得一官半职,哪知这个要求也充满了艰辛。
1564年,吴承恩年过六旬,早已看淡了功名,此时李春芳写信给吴承恩,吴承恩似乎看到了希望,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决定试试运气,当年秋天他再一次去往北京。在千辛万苦之下,吴承恩终于得到了长兴县县丞的职位。
然而官场又如同污水,污染了多少清水。清高、正直、不贪污的吴承恩发现了自己并不适应官场,不久之后他便辞去了县丞一职,在荆王府里任职,这是吴承恩难得的一段快乐的时光。
年事渐高的吴承恩,此时思乡心切,再加上疾病缠身,此时的他只想安心著书。晚年的他,闭门谢客,安静地写作《西游记》,1568年左右,吴承恩回到淮安家乡,10余年之后,病逝于故乡。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是成功的,人们关注的往往也是小说中奇特的想象。殊不知,这部小说中也蕴含着当时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自身的遭遇和理想。例如,车迟国斗法,无疑是讽刺皇帝不理朝政,迷信道教。很多妖怪最后回归天庭,也是对复杂的官场背景的批判。
人们看《西游记》的时候,对唐僧唯唯诺诺、外强中干的软弱性格总是加以批判。其实,这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出身卑微,好不容易谋得一官半职,如何再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去,需要的是智慧。
《西游记》也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就像他所说的”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或许作者想象不到的是,自己这部讽刺现实的作品却成了玄幻的神话小说,几百年来,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作品。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