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鲁迅简介及生平事迹(鲁迅的生平、创作的基本情况及鲁迅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18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08 21:46:07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书名鲁迅。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经历“家道中落”过早地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1898年,赴南京求学,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天演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思考过国民性问题。鲁迅在东京开始实施其文学计划,先是筹办《新生》,然后先后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言论文,提出立人的主张。三是,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销量惨淡。由于文学计划的接连受挫,鲁迅逐渐陷入沉默,时间长达近十年。

1918年,钱玄同到北京绍兴馆找鲁迅,为《新青年》向他约稿。鲁迅为新青年撰写《狂人日记》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杂感和译作等。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同年,接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聘书,因此涉及女师大事件,并与许广平开始接触。

1926年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书,和许广平一起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接受中山大学邀请,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前往上海,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成为左联的“盟主”。1936年,鲁迅的健康开始恶化,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

(2)《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则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狂人的内心世界。《狂人日记》内在结构上是象征小说,在小说象征格式中,“狂人”不是形象,而是手段和策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妙中介,正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设立,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秩序设立一个他者,从而为价值替换提供可能。

《阿Q正传》被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载于《晨报》副刊。《啊Q正传》是鲁迅国民批判的小说形态,阿Q的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

《野草》是1924年至1926年写的23篇近于散文的短章。1927年集结出版。《野草》是鲁迅人生彷徨时期的作品,抒写了他精神的苦闷、矛盾和彷徨。同时,勇敢地面对而不是规避和逃离现实的黑暗与自我心灵的苦闷,是鲁迅一贯彻底清醒的人生精神。鲁迅直面矛盾的方式近乎惨烈,他以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对纠缠自身的诸多矛盾进行了彻底的展示和清理,于是《野草》的生成过程就成了矛盾的漩涡,诸多矛盾推向极处,形成无法解决的终极悖论。《野草》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生命追问的过程。

《野草》在思想和艺术上大量汲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野草》的苦闷、彷徨的情绪简洁地反映着厨村白村《苦闷的象征》;其深刻、警策与隐晦以及一些形象的尼采气,多见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诗情温厚柔美处,又宛似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野草》思维的辩证性,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的回环反复,旨远词约。

(3)《呐喊》收录1918-1922年撰写的14篇小说“呐喊”之一在于“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彷徨》,鲁迅于1922年开始写作。《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是《彷徨》的主干,它们使《彷徨》显示出了强烈的自我色彩。《彷徨》中有一种“梦魇模式”,即作者通过小说对自我人生最坏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试图从噩梦中脱出。吕纬甫的颓唐和魏连没的悲剧,可能是鲁迅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个最悲观的预测。《伤逝》似乎也是鲁迅在作出个人生活的重大抉择时,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悲观预测。面临人生重大转折时的自我预测,更是自我总结和自我清算,在做出最悲观的预测后,作者也开始与旧我告别。

(4)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不仅在于成熟的现代白话语言以及现代小说格式,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现代小说意识上;不仅具有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共有的现代素质,而且创造性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色。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和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二是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三是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艺术家和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最佳的融合点。

相关文章

申不害变法短暂强大了韩国,更开创了帝王权术的先河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迹

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

霍光辅政:为何霍光死后,霍氏就迅速败亡了?你看他们干了什么!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

庄子:读懂十句话,做个明白人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