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书写,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战国时期郑国人韩非,正是秦一统六国帝业的有力推手。韩非本尊也因集法家之大成,在诸子百家的争奇斗艳中一枝独秀,被尊称为“韩非子”,其思想著作被战国诸雄争相阅读、研究,掀起了法家学说的高峰。
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也很主张承袭儒家思想,但他的“特色”被司马迁一语道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认为“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其根本“皆原于道德之意”。
就这样,从道家、法家甚至儒家中广泛汲取营养的韩非子博采众长,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终集大成与一身。据传韩非有些口吃,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他的写作水平一流——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大量作品,当时各国国君与大臣争相研究其著作,试图从中找到制胜法宝。
话说韩非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末期群雄并起,各国君主都想称霸天下,门人说客、策士也不甘寂寞贩卖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为韩国宗亲的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接受,只好退而著述,用作品阐述自己的思想。
秦始皇初见韩非部分著作,简直看到了一份偏僻入里的“霸业完成指南”,立即被他实力圈粉,直嚷壤着“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颇有相见恨晚之意。此时投奔秦国的李斯为了讨好秦王,连忙禀报韩非这枚奇才是自己的同学,并亲自前往韩国邀约,但韩非坚决不肯离开郑国。可惜此时韩王仍对自家这块宝玉视若土疙瘩一块,而秦国为了夺取韩非的军队也攻打到了门口,韩王连忙献出韩非息事宁人……就这样,韩非来到秦国,“无意”中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韩非之所以能够吸引秦王,还在于他与时俱进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他还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这套理论当然很对秦王的口味,一时间如获至宝、常常与之彻夜长谈。
刚过不惑之年的韩非到秦国后不足一年时间就被李斯嫉恨害死,但秦始皇终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其法家思想也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散发出难以估量的影响。
《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除了思想高度可以加分,表达方式也很吸引人: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说理精密、议论透辟,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谓常读常新。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