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包青天”,明朝有个“海青天”,其实清朝也有个“于青天”。
这位“于青天”名叫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万历末年,从小饱读史书,受到严格的教育。崇祯年间,于成龙参加乡试,居然就在试卷上公然抨击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的官场风气。结果没能考中举人,只获得了一个“贡生”的身份。凭着这个身份,可以进入 国子监 读书深造。
但是当时,于成龙 的父亲身体很差,实在需要人照顾,所以于成龙整天忙于尽孝,就暂时放下了科举考试。直到清朝建立以后,他的父亲病逝,他才进入清朝的国子监学习,毕业之后,准备接受清朝的任命,出仕做官。此时 于成龙 已经 44 岁了。
清朝给予 于成龙 的第一个官职是什么呢 —— 广西罗城县令。当时的罗城县算得上是未开化地区,蛮烟瘴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有些北方人去了没多久,就身染重病,死在当地了,甚至就连前任县令也不堪忍受那种生活,弃官逃跑了。
于成龙 也是北方人,家在山西,现在他要从山西跑到广西,管理一个原始部落一样的县,他的家人就出来劝他:你千万不要去广西,这根本就不是做官,这简直是发配,万一你在广西病倒了,我们这一家人可怎么办。于成龙 给自己的妻子儿女留下一句话:“吾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为了天理良心而出来做官的,不是为了谋求吃喝。说完这话,他就告别家人,前往罗城县上任了。
到了罗城县之后,环境的恶劣超乎 于成龙 的想象 —— 他的所谓“县衙”其实就是几间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他带去的五个仆人,有的和前任县令一样逃跑了,有的没几天就染上重病,一病不起了。当时正值顺治末年,罗城县刚刚遭遇了明清易代的战乱,县城里面常住居民只剩六户,县城以外的农村稍微好一点,但也是农业完全荒废,农民极度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 带领百姓恢复生产,发展农业,严惩盗贼,只用了三年,就把罗城县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地方,被广西巡抚当作全省的榜样。
罗城县 繁荣了,罗城县周边的土司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居然跑来抢劫 罗城县。还好这些土司势力不大,都是乌合之众。于成龙 把一批身强力壮的乡民训练成了民兵。后来,当这些土司又来抢劫时,于成龙 训练的民兵不但打败了他们,而且一路打到了他们的巢穴,把土司都吓坏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跑来抢劫了。
在罗城县这么艰苦里环境里,于成龙 都可以安贫乐道,做出政绩来,充分说明他是一个不贪财货、一心为公的人。康熙皇帝执政期间,于成龙 升任黄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不管在哪里做官,于成龙 都政绩突出,而且从不贪污一分钱。
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朝廷是默许地方官员向百姓征收“火耗”的,这些征收上来的“火耗”也就落入地方官员私人的口袋了,这其实就是巧立名目,剥削百姓钱财。直到雍正皇帝推行“火耗归公”,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变。在康熙年间,山东、河南的火耗一度高达八成,也就是说,当地农民在交纳赋税的同时,还要另外交纳相当于赋税80%的“火耗”,面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曾说,只向百姓征收一两成“火耗”的地方官,就已经是好官了。
然而 于成龙 无论在哪里做官,都从不征收一分钱的“火耗”,这简直比康熙皇帝口中的“好官”还要好,他绝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反而努力改善当地的民生。明清两朝官员的俸禄本来就很低,而 于成龙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在哪里做官,哪里的百姓就安居乐业,反倒是他自己的生活就连小康水平都达不到。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也对 于成龙 这种做法赞誉有加,他们说:“我们走遍世界各地,从未见过这样廉洁自律的长官。”
在“三藩之乱”基本平定之后,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族士大夫的心,开始重用汉族官员,于成龙 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也成了受重用的汉族官员之一。《榕村续语录》记载当时:“于成龙炙手薰天,满朝谁不造之。”也就是说,于成龙 权势很大,满朝文武都对他毕恭毕敬。可是,尽管有这么大的权势,于成龙 还是像平民一样简朴。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 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成为总揽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在他上任当天,南京城的大小官员全都来到城门口迎接他。但是等到天黑,也没人看见 总督大人 进城。这是因为 于成龙 事先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就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雇了一辆车,低调地进城了。三年之后,于成龙 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享年68岁。
于成龙 去世以后,他属下的官员为他办理后事,发现他的遗物只有一套官服,几缸白米,几罐盐豉(chǐ),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不少百姓哭着为他送行,称呼他为“于青天”,康熙皇帝也称赞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