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毛遂简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造了九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15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6 09:30:32    

毛遂的身分极具时代特色,他是一位门客。

门客,又称食客,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和家奴不一样,门客拥有更多自由,也不用从事固定的杂役,更多的时候是等待其侍奉的主人下达任务。春秋战国的历史中,门客可谓历史进程的弄潮儿,很多赫赫有名的大臣如李斯、苏秦、张仪等人,都是从门客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毛遂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府上的普通门客,约于公元前二八五年出生于赵国鸡泽,自幼天资聪慧,文武双全。二十六岁时,从鸡泽前往赵国都城邯郸,后经虞卿介绍,进入平原君赵胜府内。平原君号称门下有三千门客,可说是人才济济。三千门客分工各不相同,有文武策士、守门人、屠夫、卖酒汉等。

虞卿为文策士,毛遂是武策士,有“南虞北毛”的美称。虞卿的知名度不小,毛遂与之并称在当时有点强行蹭热度的嫌疑。赵胜何许人也?那是赵国的半边天。毛遂在平原君府里基本上无用武之地,整整三年默默无闻,一度被众人遗忘。

毛遂心想,自己身怀一身高强武功却用不上,不如弃武从文。在被忽视的三年里,他默默读书,积累知识,耐心等待展现的机会。

毛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造了九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毛遂进入平原君府那一年(公元前260年),赵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大一场败仗──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小儿赵括被秦国的战神白起打得一败涂地,赵军几乎全军覆没。四十五万好男儿被坑杀,让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以来建立的强势地位和积累的丰厚家底丢失殆尽,还要整天担心秦军的滚滚铁骑。担心国事的平原君赵胜心急如焚,急需出使楚国寻求援军,抵抗已经快要包围邯郸城的秦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原君出使楚国,门客必然要出一分力。平原君本来打算从门客里选二十位聪明能干的精英陪同,谁知道三千门客吃起饭来一个不少,真正能承担这份苦差事的没几个。来来回回一折腾只挑得出十九个人,让赵胜颇为为难:二十个人,每个都可能有大用处,随便选个人充数可能坑了自己,难道没有其他能人了吗?

毛遂本来就不在三千门客的核心圈,第一轮筛选时根本没入赵胜的法眼。当他听到还有一个出使空缺时,觉得机会终于来了,赶紧说自己愿意陪同出使楚国。平原君心想,门客从来都是听我的吩咐,这个毛遂倒是推荐起自己,便召见了他,也留下一段名垂青史的对话。

见到毛遂这个年轻人后,平原君发现自己对他完全没有印象,人看上去倒是气度不凡,徐徐问道:“你到我门下多少年了?”

毛遂如实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一听更无语,有点不想理会这名碌碌无为的门客。恰好看到桌上有个囊袋,便说:“你在我门下三年了,什么大事都没干,什么名声都没有,就像这个囊袋,如果是一把锥子放在里头,早就扎破袋子凸出来了。”

毛遂当然听出了话语里的看不起,不卑不亢地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是我这把锥子直到今天才主动请求您把我放入囊袋。如果我在这个囊袋里,早就破袋而出了!”

平原君毕竟阅人无数,听到此话立刻收起轻视,心想:毛遂用我的话反驳了我的观点,证明他的思维很清晰;能够在此刻推荐自己,证明他很有自信。应该是个可用之才。

于是,平原君答应毛遂,让他成为出使楚国的第二十位陪同人员,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

毛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造了九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到了楚国,楚考烈王只答应召见平原君一人,二十名陪同门客只能在外等候。从早上直等到正午,赵胜一个人面对楚国满朝文武,肯定难以达成目的。毛遂心想,这样下去事情基本上没着落了,看来得下一剂猛药才行。

毛遂是个一身勇武没处使的武夫,再加上其他十九名门客在一旁怂恿,毛遂心一横,拔出宝剑,一步一步从宫前台阶走进楚国大殿。

平原君没说话,他知道这番话看似对他说,其实是施压楚王。

楚王问平原君这人是谁,平原君表示是自己的门客。楚王立刻嚷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商谈,你算什么身分?”

毛遂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慢慢接近楚王,此时更一个箭步靠近楚王,厉声说道:“您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楚国人马众多,占据优势。不过现在我已经在您十步以内,您的性命可说在我手上了,您愿意听我讲讲合纵的利弊吗?”

此时此刻,楚王当然不敢不从,连连称是。毛遂娓娓道来合纵之计,楚王一听,说得确实有理,连声称好,当场就和平原君歃血为盟,赵楚合纵的事情就这样谈妥了。

出使楚国的成功让平原君真正认识到毛遂的能力。回到邯郸后,他对毛遂感叹:“我自认是个识得天下之才的人,没想到三年都不识您的大才。毛先生,您在楚国朝堂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仅达成联合的目标,也没丢失赵国的威严,让我们气势大涨,您的三寸之舌简直胜于百万之师!”从此以后,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宾,以礼待之。

毛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造了九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毛遂在历史上再无其他记载。他,没有轰轰烈烈的生平,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闪烁了一瞬间,像一颗易逝的流星。然而,他的瞬间光芒却不输任何大人物,“毛遂自荐”一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挺身而出、两言可决、歃血为盟、因人成事、碌碌无为、一言九鼎等多个成语,而且流传至今。

相关文章

武则天做人的手段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人会那么讨厌他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他礼贤下士曾击败秦国,为何会抑郁而终?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