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起辛弃疾,没有人不会想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那种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无一不触动着我们的心。
学生时代背的是诗,毕业以后寻的是意。王晨著的这本《辛弃疾的诗词人生》从十六个方面展现了辛弃疾文武双全的多样性面貌。也描绘了他才华盖世又悲壮曲折的一生。
辛弃疾于1140 年 出生在山东的一个书香家庭。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力主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其词风激昂豪迈,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中写道,辛弃疾可谓是一生蹭蹬!是因为辛弃疾是一位志在恢复山河,北定中原的英雄之士。然而他的文武奇才却没有能给自己铺就一条功成名就之路,相反他却饱经仕宦之之险恶,此为“蹭蹬”。
他的诗词就是他的人生,诗如人生,人生如诗。他写豪迈悲壮,也写渴望杀敌报国;他写清新质朴的农村,也写细腻温婉的言情。
辛弃疾的诗词意境开阔,气势飞动,多用比兴、博征典故。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融入到诗词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豪放派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苏轼并称“苏辛”,有“词中之龙”的美誉。
读辛弃疾的诗词,犹如踏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其词时而豪迈奔放,如置身金戈铁马的战场,能感受到他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磅礴的气势令人心潮澎湃,为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时而又充满悲愤,壮志难酬的无奈如影随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惆怅,令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扼腕叹息。
晚年的辛弃疾,虽仍心怀北伐之志,但已深感恢复事业阻力重重。韩侂胄当政时,他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遭罢官。1207 年,辛弃疾带着遗憾离世。
辛弃疾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满怀壮志豪情、英勇无畏;却又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始终心系家国、笔耕不辍。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