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何许人也?或许咋听之下颇感陌生,但是林升的一首七言绝句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便是《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任何版本的小学生必背诗词里面一般都会有这首用词精准,设计巧妙的讽谏诗:明面上描写热闹的西湖歌舞说起,细读却让人背脊生凉,诗人的爱国忧国之情可见一斑。
相比于诗歌的盛名,原作者林升倒显得默默无闻,人们对他顶多只知其名,流传下来的史料也很有限,很多史书记载干脆直接就写“生平不详”。
翻遍史籍,大致只了解到林升是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活跃于宋孝宗时期,传世的诗文很少,这首《题临安邸》是一首题壁诗。
不太高产的诗人偶以佳作传世,人们往往会记住诗文而忽略诗人,例如大家都会背《悯农》,“锄禾日当午”念得朗朗上口,却未必了解李绅其人。
宋孝宗
有意思的是,就算是在有详细生卒年的资料中,林升的“生卒年份”竟如此大相径庭。 “新课标语文课学习必读丛书”——《小学生必读古诗词75+80首》中对林升的作者简况是:“
林升(公元1174——公元1190)字梦平,浙江平阳人……按照这个生卒年来算,林升只活了17岁,这显然不太可能。
不少资料对林升的生卒有这样的记载:生活在南宋孝宗朝,但之后具体的时间却有了两种分歧:“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 与“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63-1189)”。
仅从寿数而论,显然第一种记载是更可信的,按第二种记载来看,林升只活了26岁,这对于一个成熟诗人而言单算英年早逝了。
完颜雍
“1163-1189”恰恰是南宋孝宗在位年限,所以这个不应被视作林升的生卒年份。
或许是这些编者在引用材料时没有加以考据,然后以讹传讹将宋孝宗的在位时间误作林升的生卒年份。
还有一些文献的记载是: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3~1189)。
从寿数上讲这个时间段还是比较可信的,但是仔细推敲,仍存在疑点:1189年是南宋孝宗禅位的年份,而同期的金世宗完颜雍的生卒年正好是“1123-1189”,这就耐人寻味了。
因此目前文献中相对可信生卒年份只剩下“1106-1170”了,反查生卒年份在“1106-1170”的南宋诗人,发现除了林升之外还有一位叫“林外”的诗人。
仔细翻看这位名为“林外”的诗人资料,终于发现这位“林外”和大家认识的”林升”,应该是一个人。
当年诗人满腔愤慨在一酒肆墙上提下了这首题壁诗《题临安邸》,当时诗人用的是行草,因此最后的落款到底是“林升”还是“林外”莫衷一是。
《西湖游览志》记载这首诗的作者为“林升”,之后便广为流传。后来考据得知诗人的真实姓名应该是”林外“。
精忠岳飞中的宋高宗
当然有人会质疑,诗人活跃于南宋孝宗时期,倘若他1170年便去世了,那么他的活跃时间应该在宋高宗执政期间。
这位“林外”先生科场不顺,直到1160年才考中进士。他为人桀骜不驯、满腔愤慨,但是由于身无功名所以也默默无闻,直到孝宗朝才开始出仕,活跃于孝宗年一说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个恃才傲物的文人固然不值得称颂,但是一个没有傲骨的文人就更不值一提。相信在两宋交接时期,他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一样都有一颗忿忿不平的爱国心。
虽然林升只留下了为数极少的诗词,但是一首《题临安邸》已足以流传千古,值得后人敬仰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