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战国四大君子:信陵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1 01:03:42    

魏无忌(? - 前243年),即信陵君。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安釐王弟。

信陵君——魏无忌

号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兵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省),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国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图——蒙骜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的大败,损兵四十多万。而后,秦国又围困了赵国的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但是魏王害怕秦国会转攻魏国,所以出兵之后又半路停止。

图——赵孝成王

  赵国无奈只能通过信陵君来想方设法救赵,因为平原君是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找信陵君的几率比较大,于是就转向信陵君求助。最终平原君说服信陵君,信陵君偷来兵符,调遣了当时驻扎在半路的军队,帮助赵国解救了邯郸之困。

  信陵君破秦救赵,帮助赵国解救了邯郸之困,之后便一直留在赵国十几年,秦国恢复兵力之后便乘着信陵君子在赵国就去攻打魏国,魏国情势紧急,而信陵君却在赵国,他害怕魏王怪罪自己,所以当时没有为魏国出谋划策,也不允许自己门下食客为魏国献计。

  后来,有人劝说信陵君,赵国之所以对他们如此好,是因为我们有魏国做靠山,但是如果魏国被秦国灭掉,那么我们在赵国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信陵君便返回了魏国,信陵君见到魏王,被封为上,迎战秦军。

  后来魏无忌派使者游说各国,联合各国力量一起抗秦,大败秦军,此时魏无忌的威名已经远扬天下,威震四方。

  信陵君魏无忌的名声威震四方,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所以秦国也有点忌惮,不敢攻打魏国了,但是之后魏无忌遭秦国的离间计,被魏王疏远怀疑,最重郁郁寡欢,愤愤而终。信陵君死后的十八年,魏国没有了顶梁柱,最终被秦国吞并。后人称赞信陵君乃魏国支柱,失此支柱魏国危在旦夕,而事实正应了验。

而信陵君后来的下场也十分的凄惨。

据史书记载,秦国一直对魏国虎视眈眈,但是忌惮魏无忌所以一直没有出兵伐魏,于是无奈只能使用离间计,没想到魏王真的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对魏无忌产生怀疑和猜忌,于是渐渐疏远了他,不得信任的魏无忌,想着自己当年的功劳,如今却落的如此下场,不禁心灰意冷。

  心寒的信陵君魏无忌,从此郁郁寡欢,也无心参与政事,于是每天在家享受美酒和美女,最终郁郁而终。魏无忌死后十几年,魏国因为没有了支柱而渐渐走向衰弱,最后秦国一举攻下魏国,魏国灭亡。

  信陵君一生为魏国社稷做打算,但是到了晚年也遭到猜疑不得重用,最终因为心灰意冷而郁郁而终。虽然是寿终正寝,但是信陵君的死,非常冤屈,也非常凄凉。古代很多能人都是早年英雄,晚年凄凉,而信陵君也没有逃过这一劫。

相关文章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三国东吴:威权震主,自致颠覆的五位权臣

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