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是谁(唐诗闲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7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6 09:38:15    

什么是最深的孤独?什么样的诗句才能写出这种孤独,唐诗里写尽这种孤独的句子私下认为没有能超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诗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陈子昂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之后,因为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的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后世称他为陈拾遗即缘于此),后因直言敢谏,被定为“逆党”反对武后,由此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时,陈子昂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最终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诗风骨格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而最有名的代表作即这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的陈子昂)

这首诗大概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即697年,前一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担任参谋,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不被采纳。稍后,他又进言,武不听,反降其为军曹。连遭挫折的诗人一肚子郁结,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就是幽州台,现在在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

“前不见古人”,自然是指前代的贤君不可复见,“后不见来者”,当然是后世的贤明之君来不及见到,如果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陈子昂觉得自己生不逢时,登台远眺,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由此感到孤单寂寞,思前想后,心绪无从着落,陈子昂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从诗句式出发,陈子昂采取了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而《楚辞》之中屈原的《远游》篇中有类似的句子“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从语意上来看,陈子昂化用的就是《远游》中的意思,只是陈子昂的意境更加苍茫遒劲郁勃。

初读此诗,总觉得该四句整齐,似乎这样更像诗,也更容易记诵,后来扬声长读楚辞,渐渐知道这首诗的音节之妙,我们从音节读法上来看句式停顿,读读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之中加了虚词“之”和“而”,读的时候多了两处停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处停顿,使音节上更加舒缓流畅,读来如曼声长叹,更显出陈子昂的无可奈何,如果去掉这两处停顿,显然音节上太过急促,并不利于情绪表达。

(屈原与《楚辞》)

我们再来看看陈子昂的人生经历。

陈子昂有两次落第的经历,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又落第。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之后,恰逢一个人当街叫卖胡琴,索价百万,围观者甚众,但却无人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第二天,陈子昂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这种做法,即便放在现代仍堪称优秀的营销,当时京兆司功王适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陈子昂从此名传帝京,渐为世人所重。

24岁进士到最后直言进谏、不纳、降职,壮志难酬的陈子昂38岁解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入狱,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一代大诗人,死于小吏之手。陈子昂死的时候,只有41岁。

(陈子昂墓)

了解完陈子昂的生平,再看这首诗,短短如五绝,但却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无奈,每每读及,都会在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是无奈、孤独,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度悲伤,这种悲伤,不是个人感情的小悲伤,小情绪,而是大格局的,是“天问”式的,是家国情怀的,是追寻人生终极意义的悲伤,因此,平常人,特别是遭遇坎坷的人,读到此诗,极易感同身受。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