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萧军简介和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萧军)

2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5 18:44:19    

萧军(1907年-1988年),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抗日战争时,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凌海市,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童年时由于家境贫困只上过小学。

1925年在吉林参军,怀揣报国梦踏入巴尔虎兵营,担任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但很快兵营内的黑暗就让他厌恶。当时宪兵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随意地吃喝嫖赌、受贿、欺压无辜。但富于正义感的萧军同这样的生活难以融洽,他决定“一定要离开这个黑色的沼泽,散发着臭味的坑,去走自己的路”。他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五年后,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随后,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该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萧军一生对鲁迅怀有无比诚挚的感情,他最为赞赏的,是鲁迅所持的独立的精神立场,这种精神立场成了日后他敢于力抗时俗的重要支撑。1934年,萧军流亡到上海。这一时期,他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在鲁迅的指导下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鲁迅不仅亲自为其作序,还在有人指责这部小说“不够真实”时,当即还击。爱护之心,溢于言表。

1936年5月,当被美国记者问到“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作家有哪些”,以及“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都提到了萧军。某日本作家请求鲁迅推荐几位中国进步作家的作品时,鲁迅首推了萧军的短篇小说。就这样,萧军迅速在上海文坛站稳了脚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据鲁迅的儿子回忆:“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也慢慢多了,但大家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地哀悼。忽然,我听见楼梯上一阵猛响,一个大汉快步跨进门来,直奔父亲床前。没有犹疑,没有停歇,没有俗套和应酬,扑倒床前,石破天惊地号啕大哭。”这个大汉就是萧军。

1938年,萧军头戴旧毡帽,穿着双半旧的鞋,拄着根行杖,来到延安,寻找精神的歇憩。他也果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和中共领导人一起会餐。在尘土飞扬的大风中,轮流共喝一个碗里的酒,极为豪爽。在这期间,萧军与领导人经常通信,也经常到他们那里畅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萧军来到延安,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但和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经过整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皈依过程,而萧军则依然保持着叛逆天性。1943年,作家们大都下放,体验生活,萧军因为受不了招待所负责人的冷遇,一气之下落户当了农民。

1944年3月3日,伟人派秘书劝萧军回城。萧军深为感动,一回到延安,即拜访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首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彭真觉得个性极强的萧军能够克服缺点,提出这个要求很不容易,便在表示真诚欢迎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党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你的头顶上司有时不一定比你能力强,你能够具体服从吗?”萧军考虑了一会儿,说:“不能!如果决议对,我服从,如果我认为不对,我绝对不能服从,不能照办,看来我还是不够党员资格。”于是,他便撤回了入党申请。

萧氏宗亲萧军一生都桀骜不驯,对他来说,精神的圣地永远在远方、在彼岸,他也宁愿为此流浪、漂泊。如果您为我们萧氏宗亲的精神感动,转发在看,您的点赞和支持将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