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萧军简介和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萧军)

2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5 18:44:19    

萧军(1907年-1988年),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抗日战争时,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凌海市,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童年时由于家境贫困只上过小学。

1925年在吉林参军,怀揣报国梦踏入巴尔虎兵营,担任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但很快兵营内的黑暗就让他厌恶。当时宪兵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随意地吃喝嫖赌、受贿、欺压无辜。但富于正义感的萧军同这样的生活难以融洽,他决定“一定要离开这个黑色的沼泽,散发着臭味的坑,去走自己的路”。他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五年后,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随后,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该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萧军一生对鲁迅怀有无比诚挚的感情,他最为赞赏的,是鲁迅所持的独立的精神立场,这种精神立场成了日后他敢于力抗时俗的重要支撑。1934年,萧军流亡到上海。这一时期,他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在鲁迅的指导下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鲁迅不仅亲自为其作序,还在有人指责这部小说“不够真实”时,当即还击。爱护之心,溢于言表。

1936年5月,当被美国记者问到“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作家有哪些”,以及“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都提到了萧军。某日本作家请求鲁迅推荐几位中国进步作家的作品时,鲁迅首推了萧军的短篇小说。就这样,萧军迅速在上海文坛站稳了脚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据鲁迅的儿子回忆:“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也慢慢多了,但大家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地哀悼。忽然,我听见楼梯上一阵猛响,一个大汉快步跨进门来,直奔父亲床前。没有犹疑,没有停歇,没有俗套和应酬,扑倒床前,石破天惊地号啕大哭。”这个大汉就是萧军。

1938年,萧军头戴旧毡帽,穿着双半旧的鞋,拄着根行杖,来到延安,寻找精神的歇憩。他也果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和中共领导人一起会餐。在尘土飞扬的大风中,轮流共喝一个碗里的酒,极为豪爽。在这期间,萧军与领导人经常通信,也经常到他们那里畅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萧军来到延安,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但和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经过整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皈依过程,而萧军则依然保持着叛逆天性。1943年,作家们大都下放,体验生活,萧军因为受不了招待所负责人的冷遇,一气之下落户当了农民。

1944年3月3日,伟人派秘书劝萧军回城。萧军深为感动,一回到延安,即拜访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首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彭真觉得个性极强的萧军能够克服缺点,提出这个要求很不容易,便在表示真诚欢迎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党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你的头顶上司有时不一定比你能力强,你能够具体服从吗?”萧军考虑了一会儿,说:“不能!如果决议对,我服从,如果我认为不对,我绝对不能服从,不能照办,看来我还是不够党员资格。”于是,他便撤回了入党申请。

萧氏宗亲萧军一生都桀骜不驯,对他来说,精神的圣地永远在远方、在彼岸,他也宁愿为此流浪、漂泊。如果您为我们萧氏宗亲的精神感动,转发在看,您的点赞和支持将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三国东吴:威权震主,自致颠覆的五位权臣

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